第(3/3)页 除了贫富差距的影响,最重要的是南中的百姓并非像刘备所说的那样,心向朝廷。 大部分“百姓”,都是南中八姓以及南蛮土著。 诸葛亮不敢逼迫南中太甚。 反观巴蜀之地的百姓,倾家荡产也要增援汉军。 这就是差距。 诸葛亮的沉默,让刘备心神一颤,他没有想到南中的局势,竟真的像刘禅所说的一样。 “此去孩儿只是调查、了解,等到摸索到了具体的情报,再向父亲汇报。”刘禅凝声道。 “这种事派遣一名臣子去即可,阿斗何必亲自跑一趟。”刘备担忧道。 “知己知彼,方能百战不殆。更何况,南中也是大汉的疆土,孩儿去巡视一圈弘扬汉室的仁义,也能收南中百姓的心。” “南中盗匪猖獗,民风彪悍,不同巴蜀。”诸葛亮提醒道。 “先生放心,学生决定带上白袍军,顺便练兵。”刘禅拱手道。 白袍军编制五千人,足够保护刘禅了。 诸葛亮却嘴角一抽,思绪翻涌。 这哪里是去巡视? 带上白袍军,和作战差不多了。 刘备沉吟了良久,最终还是答应了刘禅的请求。 南中的稳定能够为北伐提供助益,至少不会拖后腿。 如果不趁着这段时间解决忧患,孙权、曹丕不会给机会等待。 目前蜀中与江东的盟约,就像是一张白纸,撕拉就没了。 南中地区能稳则稳。 刘禅获得授权后,立即招兵买马,补全白袍军的编制。 尔后,他专门请了邓芝担任长史。 邓芝略一拱手,道:“公子何不再请一人。” “何人?”刘禅好奇道。 “李恢。” 李恢是正儿八经的益州郡(建宁郡)人,南中大姓出身。 南中大姓包括爨、孟、李、董、雍、毛、朱、吕等,李恢初为益州郡督邮,后来他的姑父姑父爨习犯了事,李恢也受牵连而被免官。 爨习只是益州郡建伶县的县令,但他是大姓出身,有护身符啊。 益州郡太守董和考虑到影响,恢复了李恢的职位,又将李恢推荐到州府任官。 李恢刚到半路,听说刘备从葭萌关攻打刘璋,他认为刘璋必败,于是直接前来投奔刘备。 建安十九年(214年),马超密信请降,刘备派遣李恢与马超接触,成功说服了马超。 如果有身为大姓的李恢随行,刘禅南中之行必然会顺利很多。 于是,刘禅安排了一些礼物后,前去拜访李恢。 李恢非常意外,热切地迎接了刘禅。 二人简单地寒暄过后,刘禅切入主题道: “禅要前往南中,不知先生可否一同前往?” 李恢心神震颤,眼睛圆睁望着刘禅,半晌才恢复过来。 “公子此去南中,所为何事?”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