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屡屡发人深省! 纵使谈及商贸、农耕,马谡也能滔滔不绝。 学识非是等闲。 忽然! 孙权起了考校之心,他反难道: “众所周知,大汉四百年来,都是遵循商君的理念,重农抑商。” “为了到了当今天子,却发展起了商业呢?” 商鞅虽死,其法犹存。 “重农抑商”在封建生存了两千多年,必然是有其道理的。 恰巧这一条“国策”,马谡与刘禅探讨过三天三夜。 最终马谡的观点破解,被刘禅说服。 “商人能够促进产业的发展、商品的流通,为朝廷创收。”马谡朗声道。 “商人重利,如此只会让他们膨胀,无视国法。倘若一地起了灾荒,百姓困顿不堪。一些商人为了利益,囤积大量的粮食,提高价格售卖。百姓没有办法,为了活命,只能售卖田产,换取粮食。” “没有了田地的百姓,只能四处流浪,成为流民,若有豪绅鼓噪,百姓必会起兵反抗朝廷。” 孙权思维缜密,一发难便将马谡逼至墙角。 无论是曹魏、江东,商人都有崛起的趋势。 最根本的原因,并不是生产力提高了,而是被蜀中逼迫的。 蜀中通过商贸,获取了大量的利益。曹魏、江东怎么可能放弃这一口肥肉? 为了治理这些商人,孙权费尽心思,依旧不能遏制。 “这个简单。” 马谡说话时,停顿了一下,立即引起了众人的倾听。 “首先一点,从商必为商籍,也就是将商人与农户区分开。农籍不能从商,但可以向朝廷申请转籍,如此有效地控制了人人为商,不事生产的情况。” “其次,商籍不能购买田产,无论他们掌控多少财富,都不能购买田产,哪怕一亩地。如果让他人代为购买,朝廷可以收缴全部田产。” 轰! 孙权心神一震,仿佛什么思路被打开了。 他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? 商人的存在,会扩大贫富差距。一旦贫富差距太大,土地的兼并一定会更严重。 历朝历代的战争,都和土地兼并有一定的关系。重农抑商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地兼并,为王朝的长治久安打基础。 但蜀中的政策,竟是商籍不能购买田产,变相购买也会被朝廷回收。 这对商人是一种极大地压制。 “还有一点就是,粮食是不能随意贩卖的,必须要有粮引。”马谡昂首挺胸。 “何为粮引?”孙权好奇道。 “就是和盐引差不多。” “何为盐引?”孙权再问。 马谡瞥了孙权一眼,让孙权尤其尴尬。 “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,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,即为盐引,实际上更为复杂。” “而粮引,也有明确的规定。例如规定这个商人,只能在成都收购粮食,那么他便不能去往其他地方收购,被抓到严惩!” 《最初进化》 “粮食的贩卖价格,也会根据收购价格,定一个最高价,超过这个价格贩卖,轻则罚款,重则有牢狱之灾,甚至斩首。” 这不是一个自由的市场,而是有各种各样的限制。 孙权似乎听懂了一些。 “没有粮引,不得贩卖粮食。粮食贩卖的最高价格,标记在粮引中,稽查官很容易调查。在蜀中没有文书,是不可能经商的。”马谡侃侃而谈。 粮食,是统治的基础。 从粮食的贸易,可以窥探全境。 至于金银珠宝,以及各种奢侈品的贸易,跟百姓关系不大,甚至一点关系没有。 “若有商人铤而走险呢?”孙权依旧不甘心。 “难道禁商,就没有人铤而走险了吗?”马谡摇了摇头。 孙权彻底败下阵来。 说到底,商业不是不可以发展,而是看有没有监管手段。 无序的发展,一定会导致社会崩塌。 因为商人逐利,只要有利益存在,他们什么都敢干。 蜀中的商人不管做什么生意,都需要带上各种证件,以及到商贸中心交易。 私下交易,也是顶着脑袋赚钱。 相较于曹魏、江东来说,蜀中的商法是最完善的。 这就是马谡的底气! 至于腐儒的意见,他选择无视。 就是狂。 越狂孙权越喜欢!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