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纵使沿途有郡县,但这些郡县的粮食,也被抽调至前线了。 劳役一送一回,所消耗的粮食都是天文数字。 所以古往今来作战,补给站越长,后方的补给越是沉重。 如果能够在前线实现自给自足,将剩下数倍的人力物力。 刘禅在司隶屯田,正是在发挥这一理念。 马谡坚定不移地执行着,将屯田分配到每一县。 农忙时,大军可以负责帮忙。 一般时候,就需要百姓帮忙了。 汉军连夺取西京、东京,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威望。 曹丕弑君称帝的弊端,也为刘禅的成功奠定了基础。 只要曹魏压在百姓头顶,那么百姓几乎不会反抗曹魏。 当这一股压力卸去的时候,百姓自然会思念汉室。 他们愿意为了汉室付出,而不会产生抗拒。 刘禅率领的大军,得到了司隶百姓的一致认可。 他们与百姓秋毫无犯,大军整肃,军纪严明。 百姓自发地恭迎汉军。 他们没有能力与魏国作战,但帮忙照顾屯田,绝对是他们擅长的。 因此,马谡张贴出公告后,百姓纷纷表示,他们会看管好“公田”。 刘禅的屯田计划,也趋于完美。 这是要完全扎根在司隶! 当司马懿听说这件事后,差一点气晕。 蜀军现在占据洛阳、长安地区,有天险防护。 只要刘禅一直不采取行动,魏军就会一直被动。 为何? 因为洛阳的位置,太好了。 能够威胁邺城! 由于战争的缘故,魏国几十万大军,上百万劳役,都在为战争服务。 他们的春耕怎么办? 这成了重要的问题! 纵使百姓的春耕,能够圆满地完成。 但军屯呢? 没有了军屯,军队的粮食,就只能从百姓中征收。 要知道,魏国之所以能够养这么多军队,是因为屯田! 他们可以自己种植粮食,保证军队不会饿死。 现在这种情况,军屯肯定荒废了。 在曹操时期,魏国的经济是最稳定的,中原几乎没有战乱。 而且为了保障后方的生产发展,曹操喜欢迁徙人口。 从乌桓柳城、江淮、汉中、武都等地区,迁徙人口到稳定的地方种田。 当年庐江郡也算是大郡,曹操直接迁徙人口后,就剩下一个皖城。 以此保障北方的发展,毕竟人口就是生产力。 但现在劳动力都在为战争服务,耕种自然成了难题。 所以司马懿真的有些急了。 现在他们的物资,都是吃老本。 对于国力的损耗,非常严重。甚至有可能导致帝国的崩塌! 三足鼎立后,各方都积极地采取屯田。 北方屯田最早,实力最雄厚。这也是曹操能够以一敌二的重要原因之一。 江东屯田早于蜀中,蜀中起步最晚,发展却是最迅速的。 从成都平原,再到汉中、南中等地区,屯田的效率不断地增长。 这也让南北的差距,逐渐地缩短。 如今似有逆转的趋势。 司马懿很不能理解,为何刘禅胆子这么大,敢在最前线实行屯田。 这不是打魏军的脸吗? 更可气的是,司马懿拿蜀军没有任何的办法! 这就很尴尬了。 从三辅之地,向西屯田凉州,又向东屯田司隶。 这是要以屯田瓦解魏国啊! 随着蜀军边境的增强,魏国的实力自然是被削弱的一方。 司马懿望着邓艾,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。 蜀军屯田? 那他们也屯田好了! 于是司马懿在兖州,展开了轰轰烈烈地屯田行动。 他领军从不急躁,总是稳扎稳打。 只不过此举让邺城变得被动了,曹叡看到司马懿的奏书,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。 他现在就是热锅上的蚂蚁,急得团团转。 可是刘禅在干嘛? 屯田司隶! 他麾下的大将司马懿在干嘛? 和刘禅比屯田。 这让曹叡情何以堪? “持久战……”曹叡蓦地闭上眼睛,有些痛苦。 他能逼迫司马懿应战吗? 不能。 因为司马懿麾下有一半是残兵,经过冬天的休整恢复了些许士气。 但终究还是没有恢复全部的战斗力。 更何况,在人数上,司马懿也没有优势。贸然进攻,很可能露出破绽。 司马懿能够守住兖州,守住豫州,就已经对得起国家了。 曹叡不能将希望,完全寄托在司马懿身上。 第(2/3)页